9月8日,當多瑙河畔的暮色染上項目營地的窗欞時,烏日策繞城公路項目營地的會議室內正流淌著溫暖的人文氣息——一場以“語言為橋,文化為舟”的塞爾維亞語培訓拉開序幕。不同于傳統的技能培訓,這場持續三個月的“語橋連心”計劃,將語言學習化作丈量中塞文明的標尺,讓全體中方員工在字母與音節的探索中,觸摸巴爾干半島的文化脈搏。
在項目建設的鋼筋水泥之間,人文交流的需求早已悄然生長。當中國工程師用手勢比畫著解釋施工圖紙,當塞爾維亞工友笑著遞來一杯rakija(當地烈酒)時,語言的隔閡與文化的差異曾像薄霧般籠罩著協作現場。如今,培訓課桌上擺放的不僅有塞爾維亞語教材,還有員工們自發收集的當地民俗畫冊——課程設計別出心裁地將工程術語融入市集對話場景,把語法練習與傳統民謠吟唱結合,甚至在每周設置“文化分享夜”,讓塞方員工講述烏日策城堡的歷史傳說,中方員工演示書法與茶道。
“記得第一次去當地建材市場,一句‘dobro jutro’(早上好)讓攤主眼中泛起光亮,那份善意至今難忘。” 項目經理吳時光在開班致辭中分享了自己的經歷,“語言不是工具,而是打開他人心靈的鑰匙。當我們能說出‘hvala’(謝謝)時,回應的不僅是微笑,更是文化的共鳴。這次培訓,我們要學的不僅是‘如何說’,更是‘如何聽懂對方話語里的溫度’。” 在熱烈的掌聲中,不少員工翻開筆記本,在扉頁寫下“用語言擁抱另一個世界”的誓言。
培訓教室里,年輕工程師王軍正跟著塞語老師模仿“krsta?i”(十字路口)的發音,黑板上用中文標注著“公路”與“民心”的對仗詞組。“上周有位當地老人來咨詢施工進展,我只能聽懂‘ku?a’(房子)這個詞,他卻拍拍我的肩說‘慢慢來’。”王軍正眼中閃著光,“現在我想快點學會‘放心,我們會保護好您的花園’這句話,讓他們知道我們不僅在修路,更在守護他們的生活。” 這樣的學習動力,讓課堂充滿了雙向奔赴的暖意。
暮色漸深,培訓教室的燈光與遠處施工塔吊的指示燈交相輝映。這場以語言為名的人文之旅,正讓中塞員工在西里爾字母與漢語拼音的碰撞中,讀懂“一帶一路”最本質的內涵——不是冰冷的工程數據,而是人與人之間的溫暖聯結。當三個月后學員們能用塞語問候街角的面包師,能聽懂工地旁咖啡館里的民謠時,烏日策繞城公路將不僅是一條交通干道,更會成為一條鐫刻著文化理解的心靈長廊,讓中塞友誼在磚石與語言的雙重澆筑中,生長出跨越國界的生命力。
【打印】 【關閉】 |